排序: 筛选结果 6208 门课程,12681 篇视频

中国传统节日的奥秘

主讲: 解说 分类:民族文化 课时:2 发布时间:2021/08/26

简介: 中华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传统节日,是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从这些传承至今的世俗民风节日里,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的"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自2008年起,国家法定节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

《从废园到燕园》

主讲: 解说 分类:对话 课时:4 发布时间:2021/08/26

简介: 就建筑史和文化史研究的意义而言,燕大校园规划是近代中国建筑史上一个绝好的案例。完整的、不限于案头和理论的复杂跨文化实践,包含了一段真实可感的空间进程,更折射出现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在一个具体而微的层面上,本书呈现了传统建筑原型如何演进为功能和形态都迥然不同的公共空间,并富有创见地考察了作为文化理想的“中国园林”在这一转变中提纲挈领的作用。

大家文丛老舍系列

主讲: 解说 分类:对话 课时:4 发布时间:2021/08/26

简介: 老舍先生给读者最突出的特点是幽默,而此次我们所编的这套丛书,试图向您呈现的却不止于此。在老舍先生众多的作品中,他的幽默既有“招笑”的白天,又有沉思的黑夜。前者是奉献给普罗大众的,后者则是留给他自己的挣扎。

《文徵明传,苏州的风雅传奇》

主讲: 解说 分类:对话 课时:3 发布时间:2021/08/26

简介: 《文徵明传:苏州的风雅传奇》将追溯文徵明的成长经历,探究他如何在沈周、祝允明、唐寅、王世贞等名流雅士前后辉映的时代成为艺术巨人,同时也关注文徵明和苏州这座城市、城中各阶层民众的关系,探讨15世纪、16世纪的苏州带给文徵明的影响,文徵明又给16世纪乃至之后的苏州留下了怎样的印记。

《拿得起放不下的中国史2》

主讲: 解说 分类:对话 课时:3 发布时间:2021/08/26

简介: 本书是“拿得起放不下的通俗史”系列的又一新作,延续了通俗讲史的一贯风格。但在角度选取上独树一帜,更多的是从一些新奇刁钻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本书除了从中国正史中寻找读史的刁钻角度,还另辟蹊径、别出心裁地从国外历史中找寻中国历史的蛛丝马迹,并与中国正统历史对比印证,往往能得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历史观点,既好玩又涨知识。

《结构设计讲义》

主讲: 解说 分类:对话 课时:3 发布时间:2021/08/26

简介: 这是设计了“海洋博物馆”“安昙野chihiro美术馆”“牧野富太郎纪念馆”“岛根县艺术文化中心”等广受赞誉的作品的建筑师在东京大学土木系所开课程的讲义集。从古代罗马的砌筑结构、拱形结构到近代建筑的钢筋与混凝土,直至被重新评估的木结构,从实际处理物质材料的性格和手法,追溯其背后历史的、时间的、国际的维度。作者传达出“设计是从源头上对人之本性的思考”的观点,并馈赠年轻人以“设计的心”和“独立思考”的厚望。

《音乐女神》

主讲: 解说 分类:对话 课时:3 发布时间:2021/08/26

简介: 诗集《音乐女神》是在诗与音乐接壤地带长出的一簇鲜嫩的花,是诗歌与音乐相结合产生的宁馨儿。《音乐女神》共4辑,分别为《心弦上的咏叹调》《死之歌舞》《灵魂的归栖》《燃烧,在呼吸与回廊之间》,收入了作者近三年来的与舞台表演艺术有关的新作,作品可以大别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听乐记感,就是把自己欣赏音乐、舞蹈、戏剧的感受用诗的意象、诗的语言传达出来。另一种类型是音乐礼赞,即诗人对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思考、追寻与赞美。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还配以艺术小贴士等艺术知识。诗作特邀文学评论大家、诗歌界泰斗吴思敬作序。

《袒露在金陵》

主讲: 解说 分类:对话 课时:3 发布时间:2021/08/26

简介: 本书为作者王彬多年以来最为心仪的散文作品之合集,多为咏古怀今之作。作者的脚步追随远近中国史上的文化名人和历史名人,甚至是小说中的人物,造访其故居或其吟哦过的名山大川,探寻他们曾经的爱与哀愁,曾经的辉煌与没落。

《中国画,好好看》

主讲: 解说 分类:对话 课时:4 发布时间:2021/08/26

简介: 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华传统文化之花,它们灿烂、优雅、精致、沉静,历经千年而花香依旧。读懂了中国画,就读懂了中国文化的博大与丰富。今天,我们依然能在各大博物馆中看到有幸穿越了千年风烟的古画。它们已经泛黄或残破,但被笔墨定格的历史瞬间却永远鲜活,就像一道可以穿越的门,跨过去,就进入了另一片时空。

《夏承焘致谢玉岑手札笺释》

主讲: 解说 分类:对话 课时:3 发布时间:2021/08/26

简介: 在传统书信已经濒于消亡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去读两位民国文人的书信交往?在书中,你可以读到夏承焘、谢玉岑、梅冷生、陈纯白、龙榆生、朱生豪、琦君等一众民国时的青年人,藉由大师的朋友圈重温“黄金十年”民国文坛旧貌,忖度那一代人的生活与抉择,也能带给我们今天这些“后浪”们一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