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筛选结果 1419 门课程,4123 篇视频

梁祝情,民族魂 一代大家何占豪创作心理

主讲: 何占豪 分类:文学艺术 课时:2 发布时间:2021/02/22

简介: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奏响了中国民族化交响乐的首部篇章,《梁祝》作者何占豪同大家分享《梁祝》的创作过程,以及“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的理念。他一再强调,不能一味迷信外国的技巧,而是考虑以何种方式更能被中国老百姓接受。只有在演奏民族音乐时充分发挥西洋乐器的潜力和性能,才能使民族音乐升华到更高的境界。

品味京剧之美

主讲: 王珮瑜 分类:文学艺术 课时:1 发布时间:2021/02/16

简介: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

南音天地-人类口头文化遗产的现代之路

主讲: 蔡雅艺 分类:文学艺术 课时:2 发布时间:2021/02/16

简介: 作为最古老乐种的南音,乐曲、乐谱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能保留如此完整的古老形态也是全国绝无仅有的。南音乐师们不靠卖弄演奏技术的玄虚,仅仅依靠细腻平淡营造古典乐韵的情味,是超然的,是醉人的;南音人顽强地经营着南音的缓慢与传统的陶醉,固守在自己的天地中,是令人动容的。

国画欣赏与人文素质

主讲: 任道斌 分类:文学艺术 课时:2 发布时间:2021/02/13

简介: 国画欣赏第一个标准要讲意境,格调是否高雅。欣赏国画第二个标准是绘画的气韵,神态是不是生动。第三个标准是笔墨也就是造型技巧,形象美不美,能不能感染人。中国画似与不似之间是一门奥妙的学问,中国画的“梅、兰、竹、菊”四君子,西方画家永远承认,那是中国独特的东西。

笛箫大师谈国乐传承

主讲: 张维良 分类:文学艺术 课时:1 发布时间:2021/02/13

简介: 笛箫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有音阶的发音器,作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其悠扬的旋律备受中内外各界人士青睐,如今这一中华文明的瑰宝如何发扬和传承,是当今民乐人所探寻的目标,本期节目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教授张维良为你分享笛箫国乐如何传承。

携艺术同行

主讲: 黄宗贤 分类:文学艺术 课时:1 发布时间:2021/02/12

简介: 艺术的意义对于艺术和艺术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不少人认识不足,仅仅将其视为一种技艺的传承和训导,或者将其理解为浅表的欣赏"美"的方式。就如不少人对艺术的定位与价值的认识很不全面一样。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艺术远在天边,是遥不可及的象牙塔,只有走进美术馆,博物馆,歌剧院,交响乐厅才能感受欣赏艺术。

二胡之美月映千江

主讲: 宋飞 分类:文学艺术 课时:2 发布时间:2021/02/11

简介: 作为最年轻的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协二胡学会会长,宋飞面对肩负的重任,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面对民族音乐前辈留下的艺术财富,她真诚面对历史,坦然面对未来。宋飞认为,面对民族音乐的未来发展,不仅要建立民族文化自信,还要在音乐实践中体现这种自信、价值与理念。宋飞还提出“音乐民生”的理念,提倡让更多更好的民族音乐走进民众。对于民族音乐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宋飞将其譬喻为“月映千江”。

漫画诗词

主讲: 周啸天 分类:文学艺术 课时:2 发布时间:2021/02/05

简介: 周啸天教授说:在古代的诗文当中,宽窄之道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柳宗元《柳州八记》写到一种境界:“舟行若穷,忽而无际。船走到水穷的地方,突然一下境界开阔起来了。在唐人的诗歌当中,写到的类似境界的山水诗很多,南宋的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

建筑七美

主讲: 叶廷芳 分类:文学艺术 课时:1 发布时间:2021/02/04

简介: 建筑不仅是空间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因为建筑的美是在人的运动过程中逐步展现的。所谓“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一为古今的欧洲哲学家、建筑学家、文学家、美学家所论证和议论不休的命题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领悟和感受。建筑作为实物的存在它是具象的,但作为艺术的存在它是抽象的,因为它不摹写任何实物,它反映的不是具体的东西,而是抽象的东西,即人的情绪:庄严肃穆的,沉重压抑的,活泼轻松的,明朗豁达的……在这一点上它也是与音乐相似的。

从两宋历史中学管理

主讲: 阎雨 分类:历史长廊 课时:1 发布时间:2021/02/01

简介: 《从两宋历史中学管理》是中国管理C模式的思维延伸和内涵拓展。整场讲座将通过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来讲述可以落地生花的管理方法。为避免单一坐而论道只谈管理理论的抽象与枯燥的讲座,本讲座对历史中的管理经验做了清晰、明确、量化的诠释。通过重新审视、提炼、融合这些传统管理精髓,探索出适合于中国国情、具有实践价值的中国化管理之路,从而提升中国政府企业的生命力与核心竞争能力。